了解原始点

二、原始点.原始痛点.身体与体伤

原始点是经临床实证的症状起源处,也是诊断、治疗、保健合一的大开关,它位于身体一系列的固定部位,分区域作用于全身。在这此部位找到较痛的点,称为原始痛点,也称他处体伤。按推此痛点,有病则可从因解证,无病也可保健强身。
所有症状之因总称体伤,依其与患处的关系可分为两类:他处体伤和本处体伤。在患处的相对应的原始点部位找出痛点按推后,症状改善,则此症状即为他处体伤所致;症状未有改善,则此症状为本处体伤所致。
身体是由热能与各种组织、器官、组合而成,且需缘如空气、食物、水等才能产生作用。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血管、血液、神经、骨头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乳房、眼、耳、鼻、脑等等。所有这些器官与组织相辅相成,在热能的推动及众缘的辅助下,共同维持着这个生命体。当身体这种相辅依存、协同动作的关系受到致病之缘的破坏,即形成体伤。可见,体伤的本质即是各种组织与器官动作失调的状态,虽然不能说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无关,但任何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都无法单独动作而形成体伤。所以,如果不从体伤却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下手,是无法根治疾病的。
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身体随时都在运作变化,并无固定形态与指数。通过照、看、摸、检测所发现异常的形态与指数,例如胃破皮、阑尾炎、肠沾粘、心肌梗塞、脑梗塞、肾萎缩、肝硬化肺纤维化、各种结石、各种肿瘤、骨刺、关节变形、脊椎侧弯、粘、筋结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等、其实都是在老化的过程中,随着热能不足及体伤变化所产生的果。而这些异常之果不同于疾病之果,故不可将它们当成疾病来治疗。如果进而认为用打针、吃药、手术、化疗、放疗等处理这些异常之果,就可根治疾病,那就迷上加迷了。

论经络、阿是穴及原始点
经络学说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核心,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是有效的,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更传播到世界各地,继续为全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复杂性,也是公认的。在经络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异于经络思维的阿是穴与原始点,而它们是否有可能补足经络的不足呢?
经络的不足,早在唐朝时的药王孙思邈就注意到了。一次他用十四经的空位治疗一位患者的腿痛,经半月,无效。于是他尝试避开患处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试,另寻找经络外的压痛点,然后下针,方才见效。但次日痛点位置却变了,传说是在七天中变化了五个位置,才告治瘉。“阿是穴”即是因压痛而得名,孙思邈认为其比经络空位更有效。因此看来,阿是穴疗效之所以更胜经络穴位,是因阿是穴不被固定位置所限,并通过双方互动而确立,这与经络穴位的固定、单方推断正好相反。
从阿是穴的发现来推断,经络穴位也应是古人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位置,效验是有的;但如误会其背后有实有的循行路线,纵横交错,周遍全身,然后循经而取固定穴位,那就开同刻舟求剑了。阿是穴正是突破了这种思维,所以效验胜过经络穴位,即可说是对经络的发展,也可说是对经络的颠覆。阿是穴这种跳脱经络的创新思维,在原始点的应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以手臂为例,经络是由手三阴、手三阳六条贯穿分管;原始点则是由肩部、肘部两处涵盖全部上臂与下臂,完全不需要区分线路。换言之,原始点的作用模式与经络的单线式传导不同,它是立体式成片区的,如石投于水,水波必往外全面扩散,而非单线进行,因此不需要循行路线的设定,也就不存在循经取穴的问题。
那么原始点继阿是穴之后又有什么新贡献呢?这可以从与经络穴位及阿是穴的比较中得到答案。
首先,三者都只是代表位置,但分布上,原始点只分成一条脊椎及七处,至为简要;经络则分成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络脉等,并在这些经络路线上分布着三、四百个穴位;阿是穴则无固定位置。
其次在应用上,原始点可处理其涵盖范围内的所有症状;经络理论则在此范围内须区分不同症状与不同患处,再一一选配多个固定但属不同经络的穴位分别处理;阿是穴虽然功效显著,却因位置不定,又无固定范围可寻,故难以应用。
而最重要的是,原始痛点也需避开患处,经按推确认、双方互动才能成立,所以疗效显著,这则类似于阿是穴而而不同于经络穴位;但它又有固定范围,此则类似于经络穴位而不同于阿是穴。原始痛点的这些特性,不但解决了经络穴位繁多,且因单方确认、位置固定及配穴复杂以致疗效不定的问题,同时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捞针以致千年来无法应用于临床的困境,并将诊断、治疗与保健融合为一,极大简化了诊疗过程,易学易用,从经络的历史发展来看,这又是阿是穴的创新思维之后,再一次为中医、为医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暂新局面。

论热能与寒凉伤人
如将身体维持其恒温环境与组织运作、以及自愈力、免疫力、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等各种生命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总称为体力,那么热能就是维持体力的能量。虽然维持身体恒温及组织动作会消耗热能,但也因为身体在此恒温的动作下,才能把吃进去的无论是温热性还是寒凉性药食,经吸收后转化成能够提供身体使用的热能。故热能作用与动作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协同进行的。同样,热能的吸收补充与使用消耗,也是一体两面的。比如温敷与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吸收补充,但在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却会消耗热能。又如按推与运动可使动作顺畅,而增强对热能的吸收,但其本身也会消耗热能。因此,温敷与温热性药食、按推与动动,所有这些加强热能补充与吸收的措施,都必须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妥善调配、灵活运用,才可以拿生命的各种功能有效地发挥。
身体随时都在运作变化,而任何动作变化都会消耗热能,生病时消耗更多,体质会趋向更寒,故体内的热能只会不足,不会过多,根本不存在热性体质。既然无热性体质,那么据以判定热性体质的一切现象,如怕热、口破、喜冷饮等,或寒热交杂体质的一切表象,如虚(寒)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只要手法及内外热源到位,体伤改善,即可化解。因此,不可误认为真有热性或寒性交杂的体质。总之,原始点的辩证很简单,仅需从体力之强弱及症状轻重,以辨体寒与体伤之程度即可。
保健之道,除了同时要注视热能的开源与节流,还要注意体力及身体运作的变化,随时补充内外热源,并处理体伤。否则一旦热能严重不足,会使体伤进一步恶化,甚至造成患者感觉错乱,而出现假热之症,如怕热、灼热感、红肿热痛、发烧、潮热、口渴喜冷饮等。以上种种热象之症状,皆属体伤所致,与热性体质无关,故不可冰敷及服寒凉性药食,还须在按推后温敷及服温热性药食。
至于寒凉性西药如点滴、疫苗、抗生素、消炎止痛药、退烧药、类固醇……以及寒凉性中药、生机饮食等,在被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比温热性药食消耗更多热能。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服食后一开始也会有轻安、舒适的感觉,甚至一段时日后症状也会消失呢?这是由于部分人体力还好,身体的热能尚足以消化吸收寒凉性药食而直接抑制症状,甚至使疾病痊愈;但于虚弱者,寒凉性药食不但不能被身体吸收运作以抑制症状,反而因其透支热能、加重体伤,导致症状反复而拖延病情,甚至诱发其它疾病。然而,即便最后使病因改善、疾病痊愈的,其实是靠自身热能体力及组织运作的修复,但这却让病人及医师误以为是这些寒凉性药食的功效。有人因此长期服用寒凉性药食,而忽略了背后热能下降、体力的衰退,直到疾病开始恶化,却仍执着于最初的感觉继续服用。如此颠倒,必陷危殆。
体内热能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因素。试看人之将死,皆因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器官衰竭所致。但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也是必经过程中,体内热能会承着年长体衰而越来越弱,故医疗与保健,做得再好,都不能违反这样的自然法则,使人不老、不病、不死,顶多就是解除症状,延长寿命罢了。因此要健康长寿,纵使无法改变热能趋弱的事实,起码也要推迟其衰减的速度。故日常起居及药食一定要避免寒凉的侵害,同时要重视热能的补充,加强运动,适当休息,并随时放松身心才行。


分享到: 

了解原始点,北京原始点公益服务中心,

了解原始点-北京原始点公益服务中心

了解原始点,北京原始点公益服务中心